11月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山東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情況。
山東省能源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學軍表示,“十四五”以來,全省能源系統以能源科技創新為“先手棋”,搶占能源裝備產業發展“始發點”與未來發展“制高點”,緊扣行業需求與科技前沿,推進重大技術攻關及先進裝備推廣,科技創新與裝備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多點突破。
一是創新平臺建設持續突破。山東構建起梯次銜接的創新平臺體系。其中,山東大學成立核科學和能源動力學院,加快核能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美核電氣葉奇蓁院士工作站攻克核級流量計等“卡脖子”技術并實現國產化替代;濰柴集團牽頭設立氫能領域唯一的“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太陽能光電轉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全力搶占新一代薄膜光伏電池及光電利用的科技制高點。
二是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實施成效顯著。“氫進萬家”工程多點開花,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超2000輛,居全國第四位;建成加氫站38座,居全國第二位;在濰柴動力、東岳未來等氫能產業園建成氫能熱電聯供示范項目;在臨沂精品鋼基地建成世界首條純氫豎爐示范中試線。“核動未來”工程進入中期,在“國和一號”總參數優化、高溫氣冷堆部件研發、核藥研發等方面斬獲多項成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工程推動產業從“實驗室規模”躍升至“技術產線平臺一體化”階段,躋身國內第一梯隊。“綠電綠氫重化工園區用能互動示范工程”等3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功立項并啟動。
三是填補行業空白式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煙臺蓬萊下線150米級全球最長海上風電葉片,應用于在東營并網的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單臺機組年發電量足以滿足5.5萬戶普通家庭全年用電需求;濰柴動力全球首款大功率商業化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產效率達92.55%,創全球紀錄,為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穩定可靠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山東愛旭研制出全球量產效率最高的光伏ABC組件;臺海瑪努爾壓水堆核島主設備材料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全球首座移動式注熱平臺“熱采一號”助力海上稠油熱采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此外,還有22項技術裝備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名單。
四是新能源裝備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我們以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為雙引擎,推動產業差異化、錯位式發展。基本建成東營經開區、煙臺蓬萊、威海乳山三大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新型儲能裝備多元發展,鋰電基本形成完備的產業鏈,固態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產業布局同步推進;初步形成煙臺、威海兩大核能裝備產業集群,與濟南、淄博等市構建起重型裝備和特色裝備協同配套的發展格局;以“魯氫經濟帶”城市為中心,在氫能“制儲運加用”等環節培育一批國內頭部企業,成為全國氫能產業最完整的省份之一,先發優勢明顯。
全文如下:
介紹“十四五”時期山東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情況
陳琛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十四五”時期,我國加快“逐綠向新”,能源轉型跑出“加速度”。今天,我們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德雁先生,介紹“十四五”時期山東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情況。出席發布會的還有,省能源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學軍先生;省能源局副局長岳建如先生;省能源局副局長孟凡志先生,將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鄭德雁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鄭德雁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各位交流“十四五”以來山東能源轉型發展情況。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十四五”以來,全省能源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統籌能源供應保障、綠色轉型和改革創新,加快建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全省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主要能源指標將如期完成,1億多人的用能需求得到有效滿足,能源成為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主力軍”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新引擎”。
五年砥礪奮進,我們扛起能源安全硬擔當,供應保障的基礎更穩。五年來,我們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向穩而立,加快構建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全面夯實能源供應保障基礎,有效滿足快速增長的能源電力需求,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堅實的能源支撐。在生產側,穩定省內“基本盤”。深入開展煤礦采掘接續和油氣增儲上產行動,全面做好穩產穩供,煤炭、原油年產量保持在8600萬噸、2200萬噸左右,其中原油產量占全國1/10以上;強化支撐性保障性電源建設,截至9月底,全省電力總裝機達到2.5億千瓦,居全國第二位,省內機組年發電量將達到7000億千瓦時左右。在供給側,暢通運輸“大動脈”。堅持適度超前、科學布局,加強能源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隴電入魯、中俄東線山東段、沂蒙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先后投產運行;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省域交直流混聯大電網,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總長度突破9.5萬公里;形成互聯互通的全省油氣“一張網”,長輸油氣管道總里程突破1.5萬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全面構建起東西互濟、內外協同的能源供應保障網絡。在應急側,用好儲備“調節器”。強化能源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建成青島董家口和龍口南山LNG接收站、魯北儲煤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達到2000萬噸,各類儲氣設施儲氣能力達25.2億立方米,均居全國前列。“十四五”以來,在全網最高用電負荷常態化破億、屢創新高、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的嚴峻形勢下,我省能源電力供應保障總體平穩有序,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五年矢志不渝,我們緊緊錨定雙碳戰略目標,能源轉型的底色更綠。五年來,我們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以堅定的決心和務實的舉措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清潔能源發展進入速度最快、質效最好、活力最強的“黃金期”。我們追風逐日、向新而行,一體推進核、風、光、地熱等清潔能源多元發展,加快推動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先后突破“東部沿海率先破億、歷史性超過煤電”兩個重要關口,目前裝機容量達到1.34億千瓦、是2020年的2.8倍,占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到53.4%、提高了22.6個百分點,實現臺階式躍升發展,發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我們多管齊下、促進消納,主動適應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需求,加快推進抽水蓄能、壓縮空氣、電化學等儲能設施多元發展,960多萬千瓦新型儲能讓系統調節更加靈活高效;充分挖掘需求側響應能力,創新“五段式”分時電價政策,引導企業和用戶“削峰填谷”,這些都讓綠電既發得出、又用得好,目前全省每3度用電中就有1度是清潔能源,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不斷提升。我們上大壓小、上新壓舊,緊盯電煤這一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關鍵環節,制定出臺煤電轉型升級、燃煤供暖鍋爐清潔替代、亞臨界機組改造退出等行動方案,系統形成煤電行業節能降碳推進體系,走在全國前列。統籌大型清潔高效煤電建設和落后小煤電關停并轉,四年多來,累計退出小煤電1227萬千瓦,完成“三改聯動”8878.5萬千瓦,加快推動新一代煤電轉型升級,打造綠色發展標桿。
五年勇毅探索,我們強化科技創新引領,能源發展的動能更足。五年來,我們瞄準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強化技術引領、數智賦能,推動能源行業創新發展跑出了“加速度”。技術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榮成石島灣核電站、自主三代核電“國和一號”示范工程等“大國重器”相繼在我省落地;首個630℃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煤電機組建設有序推進,百萬噸級CCUS、300兆瓦大型先進壓縮空氣儲能、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等“硬核科技”填補相關領域空白;國家燃料電池創新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科技策源能力持續提升。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主動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新變化新要求,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產業園等試點項目破題建設,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發展進入快車道,核能跨區域供暖、車網互動充換電等示范應用全國領先,能源產業與工業、交通等領域加速融合,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涌現,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智能化發展走在前列。加快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智技術在能源領域推廣應用,促進能源設施數智化升級,全球首個商用AI大模型賦能智能礦山建設,成為煤礦安全生產與高效運營的科技“新翼”;油氣管道高后果區視頻監控覆蓋率達90%以上,這些“千里眼”時刻守護著管道安全;國網山東電力借助人工智能,實現精準負荷預測、調度指令智能護航,打造“電網調度智慧大腦”。
五年攻堅突破,我們扎實用好改革關鍵招,能源治理的效能更強。五年來,我們堅持先行先試,用市場的手段和改革的辦法,持續激活能源轉型發展的“強引擎”。市場環境更具活力。作為全國首批電力現貨市場改革試點,全面建成“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零售”全周期、全品種電力市場體系,市場注冊經營主體達到4.3萬家,交易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51%,電力市場規模實現“量質齊升”;率先出臺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方案并推動成功落地,探索形成新能源全面入市的“山東方案”。支持政策更加給力。率先建立獨立儲能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機制,明確電量交易、容量補償、容量租賃等盈利渠道,有效疏導電站投資建設成本,蹚出新型儲能市場化發展路徑;專門拿出財政資金,對海上風電等重大項目予以重點支持;設立專項資金,對地熱能開發試點、政府煤炭和天然氣儲備、小煤電機組關停等予以支持和獎補,有力促進了能源轉型發展。項目投資更有動力。制定重點能源項目管理辦法,實行“賽馬制”“亮牌制”等激勵淘汰機制,推動近幾年能源領域項目每年投資均超過2000億元,為穩投資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放寬能源開發市場準入,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參與我省能源資源開發,持續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公平開放,比如,競配的陸上風電項目民營企業參股比例占到四成,核電項目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引入民營股份,有效激發了能源項目建設投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民營經濟成為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以來,面對復雜變化的國際國內能源形勢,我們端牢能源飯碗,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走出了一條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山東路徑。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打造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強能源支撐。我先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陳琛:現在回答記者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中新社記者: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電網負荷屢創新高,但電力基本保持平穩運行。請問,山東主要采取了哪些有力舉措,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用能需求?對接下來的迎峰度冬有哪些考慮?
鄭德雁: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隨著全省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用電負荷持續攀升。特別是今年度夏以來,在經濟、氣溫“雙重熱度”帶動下,電網負荷常態化破億。面對嚴峻保供形勢,我們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多措并舉、協調聯動,成功應對全網用電負荷8創歷史新高、午晚高峰38天同日“雙破億”的挑戰。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自主保障堅強。我們聚焦“強煤電、增綠電”,不斷提升能源電力自給供應保障能力。在煤電方面,加快大型高效清潔煤電機組建設,先后建成國能博興、濟南熱力等1237萬千瓦項目,這些機組在用電高峰時段“應發盡發、滿發滿供”,增強了電力保供的底氣。在新能源方面,1億多千瓦的風光裝機規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現為兩個“60%”,也就是午高峰時段風、光發電最高出力占比超過60%,新增風、光發電量占用電量增量的比重超過60%,這些新能源既穩固了電力供應基礎,也增強了綠色發展動能。
其次,外部支撐有力。我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積極暢通能源輸送通道。從電力來說,積極構建“五交四直”省外來電發展格局,接納外電能力達到3800萬千瓦,今年送入電量將超16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近20%,有力支撐電力安全供應。從天然氣來說,全力打通“海氣登陸”重要通道,加快建設沿海四大LNG接收站,目前已形成1600萬噸的接卸能力,年底將達到2800萬噸,既為我省天然氣供應奠定堅實基礎,也將為華北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最后,應急儲備充足。為應對連續高溫、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我們強化煤炭儲備,今年迎峰度夏前政府煤炭實物儲備達到400萬噸以上,度夏期間直調公用電廠平均庫存超1000萬噸,可用天數始終保持在23天以上,有效提升電煤應急保障能力。我們穩定氣源保障,積極對接三大油氣公司,落實天然氣供應量,為居民天然氣保暖保供提供強有力支撐。我們增強電力安全,修訂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條例,建成華北區域國家電力應急基地,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確保全省電力供應不出問題。
目前臨近迎峰度冬,我們已制定《2025-2026年度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方案》,提前謀劃部署相關工作。一是強支撐,加快推進華電龍口熱電聯產項目(66萬千瓦)、華能煙臺重型燃機項目(108萬千瓦)等大型電源建設,在迎峰度冬期間發揮保供作用。二是優調節,持續開展大規模車網互動,推動虛擬電廠市場化、規模化、規范化發展,進一步挖掘電力系統保供潛力。三是夯基礎,抓好煤炭、天然氣等一次能源供應,完善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持續做好重要用戶供電保障,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謝謝。
經濟導報記者:“十四五”時期,山東非化石能源發展速度很快,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請問山東在促進新能源發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孟凡志:感謝提問。正如您所說,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堅決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推動非化石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是非化石能源裝機翻番。“十四五”以來,全省非化石能源裝機年均增長近25%,2021-2024年,新增裝機分別達到1308萬千瓦、1362萬千瓦、1935萬千瓦、2164萬千瓦,裝機規模翻了一番多。今年1-9月,全省非化石能源新增裝機1814萬千瓦,再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非化石能源新增裝機超過2000萬千瓦。
二是綠色電力供給能力大幅度增加。2021-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綠電)分別達到912億千瓦時、1090億千瓦時、1381億千瓦時、1647億千瓦時,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近10個百分點。2024年,全社會新增用電量實現全部由綠電供應。今年1-9月,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147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6%,占全省發電量的28.1%、同比增長3.3個百分點。
三是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快速提升。2024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3.4%,比2020年底提高5.9個百分點,增幅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有力拉動全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
“十四五”以來,我們堅持全域統籌、因地制宜,一體化推進風、光、核等非化石能源開發建設,加快建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
一是安全有序開發核電。我們把核電作為擴大清潔能源供給、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加快推動沿海核電廠址開發建設,“十四五”以來,海陽一期持續安全穩定運行,榮成高溫氣冷堆、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先后建成投運,核電累計發電量超150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1億噸,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二是聚力突破海陸風電。海上圍繞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加快省管海域項目建設,有序開展國管海域項目試點,新增裝機連續三年保持全國前列,建成規模592萬千瓦、居全國第三。陸上以魯西、魯南地區為重點,先后組織兩批集中式項目競配,規模近2000萬千瓦,啟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能源交通領域融合發展試點項目超500萬千瓦。
三是集散并舉發展光伏。全面建成200萬千瓦國家首批大型風光基地項目,加快推動1000萬千瓦國家第三批大型風光基地建設,布局開發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等清潔能源基地,有序推進分布式光伏開發,鼓勵建設以自發自用為主的工商業分布式光伏。截至9月底,光伏發電裝機達到9172.8萬千瓦、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
“十五五”時期,全省非化石能源將做好“資源開發、綠電消納、產業發展”三個統籌,實現“從政策保障向市場主導、從電源建設向源荷互動、從資源開發向產業協同、從規模化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四個轉變,有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大眾日報記者:科技創新是推動能源體系變革和支撐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請問山東在加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發展能源裝備產業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劉學軍:感謝記者朋友對山東能源領域科技創新工作的關注。“十四五”以來,全省能源系統以能源科技創新為“先手棋”,搶占能源裝備產業發展“始發點”與未來發展“制高點”,緊扣行業需求與科技前沿,推進重大技術攻關及先進裝備推廣,科技創新與裝備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多點突破。
一是創新平臺建設持續突破。山東構建起梯次銜接的創新平臺體系。其中,山東大學成立核科學和能源動力學院,加快核能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美核電氣葉奇蓁院士工作站攻克核級流量計等“卡脖子”技術并實現國產化替代;濰柴集團牽頭設立氫能領域唯一的“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太陽能光電轉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全力搶占新一代薄膜光伏電池及光電利用的科技制高點。
二是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實施成效顯著。“氫進萬家”工程多點開花,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超2000輛,居全國第四位;建成加氫站38座,居全國第二位;在濰柴動力、東岳未來等氫能產業園建成氫能熱電聯供示范項目;在臨沂精品鋼基地建成世界首條純氫豎爐示范中試線。“核動未來”工程進入中期,在“國和一號”總參數優化、高溫氣冷堆部件研發、核藥研發等方面斬獲多項成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工程推動產業從“實驗室規模”躍升至“技術產線平臺一體化”階段,躋身國內第一梯隊。“綠電綠氫重化工園區用能互動示范工程”等3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功立項并啟動。
三是填補行業空白式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煙臺蓬萊下線150米級全球最長海上風電葉片,應用于在東營并網的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單臺機組年發電量足以滿足5.5萬戶普通家庭全年用電需求;濰柴動力全球首款大功率商業化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產效率達92.55%,創全球紀錄,為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穩定可靠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山東愛旭研制出全球量產效率最高的光伏ABC組件;臺海瑪努爾壓水堆核島主設備材料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全球首座移動式注熱平臺“熱采一號”助力海上稠油熱采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此外,還有22項技術裝備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名單。
四是新能源裝備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我們以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為雙引擎,推動產業差異化、錯位式發展。基本建成東營經開區、煙臺蓬萊、威海乳山三大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新型儲能裝備多元發展,鋰電基本形成完備的產業鏈,固態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產業布局同步推進;初步形成煙臺、威海兩大核能裝備產業集群,與濟南、淄博等市構建起重型裝備和特色裝備協同配套的發展格局;以“魯氫經濟帶”城市為中心,在氫能“制儲運加用”等環節培育一批國內頭部企業,成為全國氫能產業最完整的省份之一,先發優勢明顯。謝謝。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能源發展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十四五”期間,在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用能方面,山東取得了哪些標志性成果,如何讓能源發展紅利更廣泛地惠及民生?
劉學軍: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十四五”以來,我們始終把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能源工作的出發點,聚焦出行、鄉村、供暖等核心需求,通過實打實的舉措破解急難愁盼,讓能源發展紅利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綠色出行領域,我們重點破解“充電難、充電貴、充電慢”,建成了全國領先的城鄉充電服務網絡。這其中,有兩個標志性進展:一是在充電樁數量和密度上實現“全覆蓋”。以城市道路交通網絡為依托,加強公共充電站建設,簡化居民充電樁報裝流程,開展老舊小區“統建統服”服務試點,構建多元互補的充電服務格局,徹底破解“找樁難”問題。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各類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148.8萬臺,是2020年的19倍。二是在充電速度和成本上實現“雙突破”。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成國內領先的兆瓦級全液冷超充站,實現“10分鐘充100度電”,通過“五段式分時電價”讓利,深谷時段每度電僅0.222元(是尖峰價的1/4),單次充電最多省40元,讓群眾“綠色出行既省時又省錢”。
在鄉村能源領域,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民生高品質用能需求,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五年來,我們深化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累計投入超470億元,持續提升農村地區供電安全水平,真正實現了從“用上電”向“用好電”跨越。我們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發展,讓人民群眾盡享“陽光紅利”,按照一戶裝機20千瓦的光伏計算,年均發電量約2.6萬度,可實現增收約1萬元。我們充分利用農村地區零散土地,扎實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累計安排超300萬千瓦的農村風電,全力構建“村里有風電、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的發展格局。
在清潔供暖領域,因地制宜、積極拓展核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在清潔供暖中的應用,在滿足群眾安全取暖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空氣更鮮、天空更藍”。核能供暖方面,我們建成了全國首個核能零碳供暖城市,供暖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米,取暖費從每平米22元降至21元,看似數額不大,卻是實實在在的讓利于民。地熱能利用方面,我們專門拿出1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建設一批地熱能開發利用示范項目,目前供暖(制冷)面積近7000萬平方米,用地下熱能量繪就出一幅綠色新畫卷。
從出行便捷到鄉村穩電,從溫暖過冬到穩定增收,山東始終以民生需求為標尺推進能源轉型。面向未來,我們將持續聚焦群眾高品質用能新需求,讓能源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全省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大會將深化能源轉型改革作為十大重點改革任務之一,請問省能源局在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有哪些創新性舉措和成就?
岳建如:謝謝您的提問。我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持續深化能源轉型改革,不斷激活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一是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納體系機制。我們加強頂層設計,印發《關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納體系機制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聚焦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創新開發利用模式、構建新型調節體系等六個方面,提出24條具體措施。匯聚政策合力,配套出臺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納行動方案、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實施細則、綠電產業園試點建設方案、綠電直連實施方案等政策舉措,千方百計推動新能源消納。1-8月,我省新能源利用率95.9%,高于全國平均值1.4個百分點(國家最新公布數據只到8月份)。
二是加快培育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我們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型儲能在運規模965萬千瓦,較2022年底增長5倍多,居全國第三(內蒙古、新疆分居前二)。探索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提出就地就近消納、綠電交易、虛擬電廠、分布式新能源自發自用4類試點模式,研究確定42個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項目。截至9月底,已建成試點項目7個,在建11個。有序推進綠電產業園試點。今年以來,組織開展試點申報及評估工作,按照穩妥有序、合理布局的原則,確定萬華新一代電池材料產業園等10個試點園區。其中,主導產業為電池材料的園區3個,高端化工的1個,先進制造的5個,信息技術的1個。
三是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我們圍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抓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變追求“政策洼地”為打造“改革高地”。聚焦市場準入,印發《山東省集中式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競爭性配置工作管理辦法(試行)》,以市場化為原則,先后開展兩批集中式陸上風電競配,總裝機容量1852.5萬千瓦,優選企業63家次。聚焦審批服務,調整優化新型儲能項目庫管理方式,將項目入庫由年度省級統一組織,改為按季度各市分別組織,縮短項目入庫等待時間,積極構建“便捷高效、管理規范、服務優質”的項目管理機制。聚焦政策兌現,深入推進能源惠企政策“直達快享”,小煤電機組關停并轉獎勵和中深層地熱能開采井財政獎補資金上線“魯惠通”平臺,兌付資金3099萬元,惠及企業45家次。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改革與發展高效聯動、與創新深度融合,進一步塑造能源轉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山東是全國唯一電力市場綜合改革試點,也是全國首批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省份。請問“十四五”時期,山東電力市場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山東電力市場建設主要有哪些考慮?
岳建如:謝謝你的提問。電力市場改革有利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電力供應安全穩定,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舉措。
“十四五”以來,山東立足能源消費大省和新能源裝機大省的省情,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電力市場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品類齊全,形成完整市場體系。山東電力市場就像一個“電力超市”,里面有中長期合同、現貨交易、輔助服務和零售套餐,大家各取所需。其中,中長期市場保證了全年大部分用電需求,穩定發用電基本盤;現貨市場價格隨時反映供需,是全國運行時間最長、市場主體參與度最高、規則體系最成熟的市場之一;輔助服務市場激勵引導相關主體積極參與電網調節;零售市場則打通價格傳導“最后一公里”,讓用戶能像網購一樣便捷地選擇用電套餐。二是規則合理,保障各類主體權益。率先科學探索市場化容量補償機制,保障煤電機組這類“電力壓艙石”能穩定運行。合理設置現貨市場價格上下限,給新型儲能創造“低充高放”盈利空間。創新零售套餐分時定價策略,去年共轉移約500萬千瓦的用電負荷,讓中午時刻用電更具經濟性。三是競爭充分,促進用能降本增效。通過創新完善市場機制,引導儲能、核電、生物質、虛擬電廠等積極參與現貨市場競爭,有效促進大容量低成本機組優發多發,降低電力供應總成本。2024年,山東電力市場化交易電量4219億千瓦時,工商業用戶平均電價每度0.726元,比前一年便宜近2分錢,算下來總共為用戶節省了80多億元電費。
今年1月,國家層面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標志著我國電力領域改革進入新階段。目前,我省已完成首次新能源競價工作,正在加緊制定新能源全面入市的相關配套政策。后續,我們將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重點在以下方面深化推進:一是全面推進新能源入市。完善各類交易規則,逐步推動新能源有序參與電力市場,營造所有電源品種同臺競技的市場環境,引導各類電源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快煤電角色轉變。著重構建“容量補償+運行補償+輔助服務”的市場機制,保障煤電機組合理收益,推動煤電機組實現從“電量主體”向“調節與保供”的角色轉變,筑牢電力安全根基。三是積極培育新型主體。健全市場交易機制,引導分布式電源、儲能和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入市,充分發揮新型主體在新能源消納、電力保供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系統調節能力。同時,我們將加快省間與省內電力市場協同融合,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做出“山東示范”。
陳琛:記者提問就到這里。本次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感謝大家!